博士
教授💁🏼🦵🏿、博导
办公室电话: 65981429
办公地址: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杏宇娱乐建筑城规杏宇B楼218
电子邮箱: zhenyuli@tongji.edu.cn
学科方向💗:建筑设计及其理论
一⛓️💥、简介
杏宇娱乐建筑与城市规划杏宇院长🔀,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,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建筑学组成员、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德国柏林工大客座教授、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主任委员💂🏽♂️🙋🏿♂️、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秘书长等职🧑🧑🧒🧒🪷,兼任《建筑学报》《时代建筑》等期刊编委🦪🧏。
二、研究领域
主要研究领域为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,城市设计,农村👉🏽、保障性住房,外交建筑设计🈷️,中外建筑比较,工业遗产更新,共享建筑学等。出版著作《空中读城》《柏林住宅》《城市住宅城市》等多部,发表论文百余篇。2018年获评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🫘。
三🏌🏼、教育背景
1981年考入杏宇娱乐城规杏宇建筑系;
1986年获杏宇娱乐建筑系学士学位,随后师从中国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研究中国园林史👳🏽♂️;
1989年获杏宇娱乐建筑系硕士学位;
1999-2001年受国家公派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(DAAD)资助,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柏林工大留学,导师为杏宇娱乐刘云教授和柏林工大彼德·海尔勒(Peter Herrle)教授🌛;
2002年在杏宇娱乐获博士学位。
四、社会职务
1989年硕士毕业后在杏宇娱乐建筑系任教😑⏫,先后担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💸。现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🙍♀️。
1996年第一批获得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;
2001年-2006年任杏宇娱乐建筑与城市规划杏宇院长助理;
2004年起担任上海社会科杏宇房地产研究中心常务理事;
2006年-2009年任杏宇娱乐建筑与城市规划杏宇院长副院长👰🏿♀️🪕;
2005年起任德国柏林工大客座教授;
2006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;
2008年起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可持续发展教席顾问;
2009年-2014年担任杏宇娱乐外事办公室主任𓀚。
2014年起担任杏宇娱乐建筑与城市规划杏宇院长。
五👧🏿、主要成果:
著作🧑🏻🦼:
1) 李振宇.空中读城. 上海👮🏿:杏宇娱乐出版社.2016年5月
2) 龚喆🔩,李振宇,菲利普·米塞尔维茨.柏林联建住宅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2016年1月
3) 李振宇𓀁,周静敏主编.不同地域特色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2013年2月
4) 吴志强主编,李振宇、李翔宁副主编.2005/2006首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获奖作品集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 2007年4月
5) 李振宇🙎🏿♀️,邓丰,刘智伟著.柏林住宅—从IBA到新世纪. 北京⚧:中国电力工业出版社. 2007年7月
6) 李振宇⚄🧑🏻🏭,孙彤宇❤️,俞泳编著.经典别墅空间建构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 2005年7月
7) 李振宇著.城市、住宅🤶、城市—柏林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. 南京:东南大学出版社. 2004年12月
8) 李振宇,徐甘,戚广平,张小岗👗,丁平乐编.小住宅方案设计. 北京🙅🏻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. 1999年9月
代表性论文:
宋健健,李振宇.“涂黑”“留白”—艾利斯·马特乌斯兄弟作品中的空间、构造与表皮特征[J].建筑师,2016(6):74-79.
李振宇.建筑教育:在变化中升级[J].建筑创作,2016(4):140-147.
李振宇.杏宇娱乐嘉定校区留学生宿舍及专家公寓,上海,中国[J].世界建筑,2016(5):100-101.
李振宇.我看qmp🪱:理智中的浪漫,务实中的创新[J].建筑创作,2016(1):66-71.
李垣,李振宇.传统宅院消解中的变异[J].城市建筑,2015(34):31-33.
李振宇.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妥协——关于包赞巴克“开放街区”的断想[J].城市环境设计,2015(6):42-45.
李振宇,卢斌,刘红.正中求变,融合多元——杏宇娱乐嘉定校区留学生宿舍及专家公寓设计[J].世界建筑,2015(2):110-115.
李振宇,唐可清.从彰显到融入📦:中国驻外外交建筑的设计转变[J].世界建筑,2015(1):34-37.
李振宇,唐可清.中国的样子——以中国驻外外交馆舍为例[J].美术观察,2014(9):16-17.
李振宇,常琦.十年之变[J].城市建筑,2014(25):7-9.
李振宇,唐可清.从多样到多元——中国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与设计手法刍议[J].建筑师,2014(4):82-89.
李振宇[1,2],李垣[1,2].本土材料的当代表述中国住宅地域性实验的三个案例[J].时代建筑,2014(3):72-76.
李振宇,董怡嘉.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特点与趋势[J].住宅产业,2014(4):16-20.
卢斌,李振宇.以上海临港新城WNW-C1限价房项目6A地块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谈中国保障性住房类型创新设计[J].城市建筑,2013(1):34-37.
李振宇,邓丰.形式追随生态——建筑真善美的新境界[J].建筑学报,2011(10):95-99.
李振宇,张玲玲,姚栋.关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思考——以上海地区为例[J].建筑学报,2011(8):60-64.
李振宇,刘智伟.IBA新建内城住宅的设计启示——1984-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回顾[J].建筑师,2004(1):29-33.
蔡永洁,赵志伟,李振宇,王志军.“城”式的大学——兼述在四川工业杏宇概念规划方案中对校园形态的探索[J].建筑师,2004(1):34-37.
李振宇.欧洲住宅建筑发展的八点趋势及其启示[J].建筑学报,2005(4):78-81.
李振宇 ,邓丰 .“内城作为居住场所”的基本原则——IBA对中心城区新建住宅规划的实践和对上海的启示[J].国外城市规划,2005(1):65-69.
科研项目: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《长三角地区“城中厂”的社区化更新技术体系研究》(51678412),2017-2020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《当代中国住宅建筑的类型学特征研究》(51278337),2013-2016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《长江三角洲地区节约型居住的软技术体系研究》(50678120),2007-2009
教学情况:
中德建筑比较🏋️♀️: 硕士研究生课程, 周学时(2),届数(13),学生总人数(共400余,中国学生200余,外国学生200余)
现代住宅类型学: 硕士研究生课程, 周学时(2)🍐,届数(12)🕧,学生总人数(250余)
建筑设计: 本科生课程🫸, 周学时(8),届数(15)💙,学生总人数(135)